血(xue)(xue)液(ye)制品的出(chu)現起源于(yu)上世紀40年代(dai),到現在有八十年左右的時間(jian)。時值二戰期(qi)間(jian),戰場上急需一(yi)種(zhong)安全(quan)有效、體積小便于(yu)保(bao)存(cun)(cun)運輸的血(xue)(xue)漿容(rong)量擴張劑搶(qiang)救(jiu)傷員(輸注全(quan)血(xue)(xue)進(jin)行搶(qiang)救(jiu),受到血(xue)(xue)型(xing)匹配和保(bao)存(cun)(cun)運輸的限制,已經無法滿足需要)。美國哈佛(fo)大學E.J.Cohn教授和其工(gong)作小組研究(jiu)發明(ming)出(chu)一(yi)種(zhong)被(bei)稱為低溫(wen)乙醇法的工(gong)藝(yi)從(cong)(cong)人血(xue)(xue)中(zhong)提純出(chu)人血(xue)(xue)清白蛋白,第一(yi)種(zhong)血(xue)(xue)液(ye)制品從(cong)(cong)此誕生。
血液制品的發展可以從血漿蛋白分離技術和新血液制品的開發兩個方面來加以回顧。
從血漿分離技術的發展歷程方面回顧:
1.1946年美國哈佛大學E.J.Cohn教授發表了其人血清白蛋白的制備工藝,在歷史上簡稱Cohn 6法。
2.1949年E.J.Cohn教授又研制成功了用于分離制備丙種球蛋白的Cohn 9法。Cohn6+ 9法形成了工業化生產血液制品的完整體系,之后的數十年被美洲大多數血制制品生產單位采用。
3.1962年瑞士(shi)紅十字會輸(shu)血(xue)服務部(bu)中心(xin)實驗室的Nitschmann和(he)Kistler教授(shou)將(jiang)Cohn6+ 9法(fa)進(jin)行(xing)了大(da)膽的改進(jin),有效縮短了生產周期,并提高了收率,簡稱Nitschmann-Kistler法(fa),之后被(bei)歐洲大(da)部(bu)分生產單位采用。
4.無論Cohn6+ 9法還是Nitschmann-Kistler法,都是建立在用低溫乙醇分離血漿蛋白的工藝體系上,而在五十年代還產生了硫酸銨鹽析法和利凡諾沉淀法,主要用于從胎盤中提取白蛋白和丙種球蛋白。但由于原料緊張和產品穩定性不足等原因,逐步退出了大規模生產的舞臺。
5.上世紀70年后,隨著凝膠過濾、離子交換和親和層析技術的發展,層析法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血液制品的生產。雖然至今還不能作為血液制品生產的主干,但層析法和低溫乙醇法的有效結合已在多種血液制品的生產種發揮著重要作用。
6.上世紀8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開始出現了以基因工程技術制備的血液制品,臨床上具有和血漿提取物相似的治療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基因工程血液制品將越來越多的被大家接受和使用。
從新血液制品的開發歷程方面回顧:
自從第一個血液制品白蛋白問世以來,不斷開發新血液制品一直是生產商和醫療單位共同追求的目標,這不僅因為從經濟上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血漿作為血液的一部分,是一種十分有限而又極其寶貴的資源,更多種產品可以為人類的健康提供更大的幫助。
血漿中現以(yi)明確(que)分子結構的(de)(de)蛋(dan)白(bai)(bai)有(you)(you)100余(yu)種,已經(jing)分離并使用于(yu)(yu)臨(lin)床(chuang)的(de)(de)有(you)(you)20余(yu)種,從(cong)功能上(shang)可(ke)以(yi)主要分為:1.白(bai)(bai)蛋(dan)白(bai)(bai)類(lei)、2.免疫球蛋(dan)白(bai)(bai)類(lei)、3.凝血因子類(lei)和(he)4.微量(liang)蛋(dan)白(bai)(bai)類(lei)。這(zhe)四類(lei)蛋(dan)白(bai)(bai)的(de)(de)研發和(he)用于(yu)(yu)臨(lin)床(chuang)的(de)(de)先后(hou)順序也符合(he)上(shang)邊的(de)(de)排序,而且每一類(lei)制品都有(you)(you)著(zhu)從(cong)無到有(you)(you)、從(cong)多到少的(de)(de)發展(zhan)歷史(shi)。相信隨著(zhu)生物工程技術和(he)醫學的(de)(de)發展(zhan),血液(ye)制品的(de)(de)種類(lei)將越來越豐富,應(ying)用也將越來越廣泛。